首页·风水国学

院山风水考古:陪葬品陶俑是人殉的模拟品也是时代的进步!

2019-09-06        已有人已阅读

俑即人偶,是战国古代丧葬中使用非常普遍的一种随葬明器。俑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延续数千年,直到清朝初年消亡绝迹。考古工作者在墓葬发掘时,经常会发现俑。迄今,遗留下来的各类俑数量相当庞大,质地也多种多样,有陶、泥、木、银、铜、石、瓷、铝、铁等。造型形象也伴随历史的改进而不断丰富,有奴婢俑、仆役俑、侍从俑、武士俑、歌舞伎乐俑、镇墓偭、史吏俑、武官俑、士卒俑、部曲俑、天王俑、力士俑、四神俑、仪仗俑等。
 

那么究竟俑是什么东西?它是怎么产生的?古人在丧葬中为什么要用俑来随葬?各个时代的俑又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呢?

俑是用来代替活人殉葬的特殊品,即人殉的模拟品。俑作为一种人殉的模拟品,是古人丧葬观念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死,还将继续存在并进入另一个世界生活,而且另一个世界又和现实世界相一致,彼岸就是此岸。因此就产生了将死者生前所使用过的物件作随葬,让其带到另一个世界里继续使用,使他的生活像活着时那样。这种原始的灵魂不灭观念早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随着社会的进化又演变为祖灵崇拜认为祖先的灵魂可以祸福后孙子代,于是进一步发展为祖先崇拜。所以旦长者或部落、氏族首领死去时,就要对他进行厚葬,将他生前用过的东西统统与其随葬,以使在阴间生活得如生前一样。在厚葬之风的影响下,墓葬的随葬品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贵重和精美,进而把人也纳人随葬的重要物品,以便在阴间侍候其主人,这样,人殉就开始出现了。所谓人殉,就是用活人为死去的氏族首领、家长、奴隶主或封建主殉葬。人殉现象是古代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人殉现象在我国原始社会晚期就已出现,最初的人殉多表现为幼儿为成人殉死,女子为男子从葬。到了奴隶制国家的商代中期人殉得到了发展,晚期达到了高峰,凡是奴隶主的墓葬,几乎都使用了人殉,少者一二人,多者数十人,甚至数百人。人殉往往是奴隶主生前供役使的奴隶,以便供他们在冥世中继续差遣。这些作为人殉的奴隶,或被砍下头颅埋入墓中,或直接活埋在墓内,其方式极其残酷。
 

随着社会从野蛮向文明的进步,残酷的人殉制度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非议和摈弃;另一方面,社会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更多的劳动力,奴隶主认识到通过作为生产“工具”的奴隶可从事劳动,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富,也就舍不得将奴隶再用于殉葬了。于是,用人作殉葬的残酷习俗开始改变。但是,奴隶主贵族死后是不能没有奴隶侍奉的,于是想到了用陶制俑来代替人殉,俑就这样产生了,这无疑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回似战国商代晚期开始出现俑。193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发现一件商代晚期的男女囚徒俑。虽然制作粗糙,但形象鲜明,项间和手上戴有刑具,男俑双手被枷在背后,女俑双手被枷在胸前。西周时出现俑和人殉在墓中并用的现象,这说明从人殉到人俑经历了一个过渡期。俑用于陪葬,到春秋战国时才开始盛行。俑在经历了秦汉、隋唐两个高壕期,至宋元以后日趋衰落,清初基本绝迹。俑的产生是灵魂不灭、厚葬观念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果,而俑的流行又密切地反映了当时的丧葬制度和丧积仪,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意识、社会习俗、社会生话和形态。
 

春秋时期俑的造型简单粗糙,意在表现俑的用途及身份,仅仅是“形似”。1972年山东临淄郎家庄一座春秋时期殉人墓中,六个殉人坑中出土了一组伎乐俑,有男俑,也有女俑,内容为伎乐、杂技、说唱。伎乐和杂技一向是统治阶级贵族享受生活的重要内容。墓主人为一位大贵族,之所以随葬伎乐俑,是希望把生前的生活带到冥世中去享受。战国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得到确立,于是人殉也基本消失了。这样俑的使用也就越来越多,俑的身份也就越来越多,不仅有家中劳动的婢仆俑、侍俑、伎乐俑,还有武士俑,这是战国时期各国攻战杀伐的反映。的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政治统经济发展,与宗教和信仰有关的制俑也繁荣起来。随葬俑也空前发展,组合俑、模制俑、彩绘俑大量出现。秦始皇陵陪葬坑出土的兵马俑七千多件,大小与真人真马一样,还有驷马战车,排列成雄伟壮观的军阵,规模庞大,气势磅礴。秦始皇墓随葬如此大规模的军队,是希望他死后在阴间仍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能继续统率大军征服他国。

 

汉代是战国随葬俑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是厚葬之风盛极一时的结果。汉人几乎将生前生活和生产中的一切都搬到了阴间去了:大量服务于墓主人生活的家内奴仆俑涌现。不但考虑到了要随葬一些伺候他的奴仆俑、侍从俑,供他们做泡俑,供他们玩乐消的舞蹈俑、伎乐厨俑乐舞百戏、说唱俑,还考虑到了保卫他们的武士俑、为他们从事生动的男女劳作俑。此外还有牛、羊、猪、犬、鸡等动物明图以及庖厨、车船楼阁、水田、池塘等生活设施和庄园生产类明器。总之,生活之需,应有尽有。死者在世时享受了死后仍可以奴仆成样,一呼百应,声色和犬马之好列左右,赀财富足,取用不尽!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历、割据分裂的时代,但同时民族杂处,交流融合的时代。反映在丧葬上,薄葬之风渐起,厚葬遗风依存,又夹有少数民族丧葬风习。随葬俑的状况也体现这一时代特征。三国时,处在北方中原的曹魏主张薄葬禁止厚葬,所以随葬俑较少,仅有婢侍仆俑。晋袭曹魏,用俑也不太多。但在南方地区用俑较多,除陶俑外,还出现青瓷俑。长沙市郊西晋墓出土了一批青瓷俑一百二十多件,分两组,一组为盛大的出行仅仗俑,包括骑吏、骑马鼓吹、武士等;另一组为官署属吏及家内侍仆俑,反映了墓主人希望在冥世中仍过衙署官府及世家大族的生活。北魏时,陶俑的形象、服饰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如高鼻深目,满脸髯须,头戴风帽,衣着翻领窄袖长衣。
 

唐代是用俑的第二个高峰。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上空前强大与统一,经济上繁荣昌盛,文化上高度发达。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统治阶级的奢侈浮华的生活风和厚葬风习也日益盛行。俑,作为这一时期墓中的主要随鼻品亦大量流行,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质量之高都是空前绝后的。唐俑按其性质分有:为保护墓主人安全而设置的镇墓俑和压胜俑,如武士俑、天王俑等;为墓主人出行排的仪仗俑,如立俑、骑俑加牛车和马车;表示墓主人压的各类童仆俑及假山、建筑模型;表现莫主人娱乐生活的乐俑、伎乐俑、戏弄俑等。这些俑,一方面是墓主人生前侈生活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是唐代厚葬之风的体现,也是墓主人对进入冥世以后美好生活的企盼和向往。
 

宋代,由于佛教观念的普及和丧俗的变化,同时纸礼明器的流行,随葬俑开始日趋衰落。但就宋俑本身的内容看题材日趋生活化,如表现墓主人生前的种种生活场面;生俑类除厨炊俑、肩舆俑外,又出了为塞主人服务的梳妆角还有反映丧葬习俗的哀泣俑、跪拜俑等。
 

明代只有少数王公高官的墓中有仪仗俑随葬,一般情况下,墓中已不随葬俑。到清代,俑最后走到消失的境地。俑作为古代用于丧葬的一种随葬品,其本意是人殉的模拟品。它是灵魂不灭观念和厚葬之风的产物,是我国丧真观念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我国丧葬文化的一种特殊现象。

上一篇:平洋平原风水不可葬的情况有哪些?平洋平原风水如何选择和营造?

下一篇:成都墓地风水之阴间的地契买地券禁止地下四方鬼神肆意侵占

扫描关注安息网微信

  • 获取更新动态
  • 最新优惠信息
咨询热线

7x24小时热线

电话咨询:183 283 29737

客服微信: kand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