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风水国学

士甘焚死不公侯百姓铭心寒食祭:寒食节愿政清明复清明

2019-09-09        已有人已阅读
士甘焚死不公侯 百姓铭心寒食祭

寒食节是并入清明节中的另一个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寒食节又称冷节、禁烟节。它的节日时间晚于上巳节,在清明节前几天。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一个著名的古老传说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君主晋献公非常宠爱他的妃子骊姬,想把君位传给骊妃生养的小儿子奚齐,就把太子申杀掉了。作为次子的重耳为免遭株连保全生命,不得不离开晋国,流亡国外。在十几年的流亡生活中,重耳过着颠沛流离、无依无靠的生活,受尽了艰难困苦。幸亏重耳身边,有一位忠心耿耿的臣属介子推,尽尝千辛万苦,前程渺茫,却十几年如一日,始终跟随重耳左右,精心护驾,效尽犬马之劳。

有一次,他们在一座大山中迷了路,几天几夜没吃任何东西。重耳饿得头昏眼花,再也走不动了。一屁股坐在地上,绝望地仰天长叹:“重耳一死事小,恐怕将来晋国的百姓就难康乐了。”臣属介子推听见重耳的话,想到重耳面临绝境,还不忘晋国百姓,实乃贤明之君,理当尽心尽力辅佐,绝不能让重耳饿死!介子推痛下决心,找到一个僻静之处,咬紧牙关,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送给重耳。

重耳接过肉来,不知真情,狼吞虎咽,片刻之间吃了个精光,这时才开口说话:“哪里来的肉,还有吗?”介子推把裤腿向上提了提,露出尚在流血的大腿,回答说:“肉从臣子腿上来,公子喜欢吃臣愿再割肉奉君。”

重耳望着介子推的腿,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哽咽着说道:“你这样待我,让我如何报答你?”说罢两人抱头痛哭不止。

半响儿介子推说:“我不求公子报答,但求公子不忘我割肉奉君的一片丹心。你我君臣流亡在外,饱经风霜,深知民间疾苦,多思治国之方,但愿久后你做一个清明的国君!”19年后,重耳终于归国做了国君,即春秋时代著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伊始,自然要封赏跟随他多年的功臣,并让这些人自报功劳而论赏。很多人争先恐后,夸大其词地争功请赏,而且得到了高官厚。惟独介子推没有吹嘘表白自己的功劳,粗心大意的晋文公竟然一时忘记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重耳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立即派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就婉拒不来,重耳只好亲自去请。到了介子推家门前,只见门闭锁扣,问及邻人,才知道介子推已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重耳决心一定要找到介子推,抚平内疚之心,亲自率领御林军上绵山搜索。由于山高路险,草木丛生,怪石林立,人躲在山中就像针落大海,几千人马搜来搜去毫无结果。

有人献计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待大火烧开来,介子推自然会走出来的重耳听后,觉得有些冒险。可事巳至此,别无他法,只好下令放火烧山,同时命令一定要注意只可三面放火,留下一面给介子推出来。大火点燃了。满山通明,烟云遮山,树木燃烧,野兽嚎叫。可是终究未见介子推的人影!大火熄灭了。只见介子推背着老母靠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根死去了。重耳一见此景,万分悲痛,跪倒在地,放声痛哭。周围御林军将士,也深为感动,齐刷刷跪在地上,哭声惊天动地在移尸安葬的时候,发现介子推的脊梁堵着柳树树洞,洞里有件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有几行血书: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吋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愿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罢,将血书藏于袖中,心中感叹不止。将介子推的尸骨埋在大柳树下,决定把绵山封给他改名为“介山”即今天山西介休县东南的介山。同时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烧死介子推的三月五日,作为纪念节日,通令民间禁止生火,吃寒食。晋文公自己也带头吃冷食、禁烟火。

按民间传说,介子推被焚绵山的故小,就是寒食节的起源。

可是查阅中国古代文献便可发现,所谓寒食节纪念介子推仅见于《后汉书·周举传》和晋陆翙的《邺中记》的附会。而更早的记载介子推被焚介山故事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则根本没有禁火的内容。实际上早在介子推被焚之前,民间就早巳有了禁火的习惯。《周礼·司烜记》中记载每年仲春二月春分之时,“以本铎修火,禁于火中”。这就是说,早在周朝的旧制中就有了春分时节禁火的风俗。

因此可以断定,寒食禁火与介子推的故事完全无关。可是介子推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位难得的忠义之士,他不鳯意与自我夸耀、追求名利的人同流合污,为此宁愿献出只有一次的生命!确实是让人感劝,让人垂泪惋惜。好人悲剧!感叹之余,人们便把介子推与寒食节联系起来。出于对忠义之士的敬仰,更多的人则是宁信其真,而不愿疑其假。

久而久之人们巳经忘记了寒食节的真正起源,而把介子推与寒食节紧紧地联系到一块儿!实际上禁火寒食之俗早在原始公社时期就有此风俗。据《论语·阳货》中记载,每当“旧谷即没、新谷既开”的时候,就要停旧火燃新火,故有“寒食一日”的习俗。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火也同其它财富一样,被奴隶主阶级所占有。下等人用火,只能等待奴隶主阶级的恩赐,并且要邀守奴隶主阶级的火禁制。寒食节禁火,清明点燃新火之风,可见于从周代至唐代的各种历史文献之中。按其记载,寒食禁火之后,民间便再没有火种。直到清明节才由宫中保存的火种重新点燃,传入各家,称为新火。

这种风俗在唐宋诗人的笔下常有描述:“内宫初赐清明火”(韦庄),“朝来新火起厨烟”(杜甫),“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可见,寒食节期间,非但不能生火煮饭,连傍晚也不能点灯。直到清明傍晚,才用蜡烛从官府将新火引入,以示“皇恩浩荡”!

关于寒食节的时间,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起初,寒食节大约是一个月的时间。到汉朝时,周举作并州(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北、内蒙陕西四省的大部份地区)刺史时,考虑寒食月余,对人们身体有害,故下令改作三天,即清明节的前三天。至唐宋两代时,寒食节又被认为清明节前一天。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将清明扫墓“编入五礼永为定式”可见,唐代尽管还保有寒食节的风俗但更受重视的却是清明节。到了明清时,寒食节便和清明节合为一体,寒食节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巳。

尽管寒食节被并入清明节不再广泛流传,许多习俗,如禁火、寒食、扫墓、戴柳等许多活动被清明节所吸收,或为其重要的活动内容。至今,在我国南方地区,清明节前还保持着把井沟搞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插上杨柳条的风俗。所谓“井井有条”的成语,即由此而来代同时,在我国民间还广泛流传着“清明不柳,红颜成皓首”的谚语。可见,民间对戴柳习的是俗的重视。

上一篇:曲水浮卵上巳日踏青走在清明时:三月三上巳节

下一篇:大朗陵园介绍下阎王是谁?地狱十殿阎王是谁?四大阎王是谁?

扫描关注安息网微信

  • 获取更新动态
  • 最新优惠信息
咨询热线

7x24小时热线

电话咨询:183 283 29737

客服微信: kandi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