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朗陵园汉代帝王墓的特殊葬制:黄肠题凑厚葬之风
2019-09-06 已有人已阅读黄肠题凑是流行于汉代时期的一种特殊葬制,其用者主要是帝王及其妻妾,还有皇帝特许的宠臣。黄肠题凑这一称呼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三国时魏人苏林在注释(汉书·霍光传〉中解释此词时说:以柏木黄心致累棉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日题凑。也就是说,黄肠是指墓葬中椁的材料和颜色,采用柏木的姜黄色心材。题凑是指墓葬中椁的形式和结构,将黄色柏木心材端头都朝向内方。黄肠题凑必须用柏木心材构成,否则不能称为黄肠题凑。黄心柏木是我国的特有树种,其心材星姜黄色,材质优良,纹理直、结构细、耐水湿、抗腐性强、有香气,适宜于墓葬,是上等名贵木材。使用黄肠题,方面在于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在于棺木,不受损坏。
成国代,讲究厚葬和丧葬礼制。尤其是天子之葬,更是隆重而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所谓天子的棺椁有四重之多,最里面的名叫革棺,用犀牛和水牛皮叠制而成,厚约六寸,既柔软又耐水浸,故用在最里面以盛尸;第二重名拖棺,用轻而耐湿又不易变形的椴木制成,也称稗棺;第三重称属棺,用梓木做成;第四重叫大棺,也用被称为百木之长木王的梓木做成。人间帝王就是用这样名贵树木做他们的冥屋,所以帝王的棺椁被称为梓宫。而且天子柏椁,君(诸侯)松椁,士杂木椁。柏椁就是黄肠题凑的前身。我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即已出现用柏木题凑葬制,使用者都是诸侯王及高级贵族。
但是,作为柏木的黄色木心作题凑的椁室,即黄肠题凑葬制在西汉初开始出现,中期才在帝王中开始流行,这是西汉中期厚葬之风的产物。黄肠题凑葬制在史书中有不少记载,《汉旧仪〉记载:(汉)武帝坟高二十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用梓棺黄肠题凑,只是汉武帝皇陵茂陵尚未发掘,真实情况不得而知。《汉书·霍光传〉也记载黄肠题凑葬制: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另一位大臣董贤死时也被帝赠以黄肠题凑,(《汉书·董贤传〉记载:(帝)令将作为贤起冢茔陵旁,内为便房,刚柏题凑。考古发现证实,黄肠题凑葬制主要流行在西汉时期。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大葆台、河北石家庄、湖南长沙江苏髙邮等地,相继发现了保存有黄肠题凑的西汉诸侯王王室墓。
1861974-1975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北京大葆台西汉,墓主人很可能是死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的广阳顷王刘建及其妻子墓。刘建的黄肠题凑,是用1588根黄肠木在墓的外回廊内侧堆垒而成,平面呈长方形。黄肠木绝大部分制作平整,表面打磨光滑;柏木一般长90厘米或宽、高各10厘米,个别也有高、宽各20厘米的,层层之间何没有榫卯固定,各层保持严密紧凑。这与《汉书,霍光传处苏林注所讲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白,故曰题凑,完全吻合。
与大葆台汉墓几乎同时发现的长沙陡壁山西汉长沙王及其妻子的墓也是黄肠题凑葬制,用179根粗大的黄心柏木垒筑椁壁四周而成。其中东边垒三层,每层东西方向铺15根,共45根;南北两边各垒三层,每层南北方向铺18根、共54根;西边通墓道只垒二层,每层东西方向铺13根,共26根。层与层之间没有榫卯扣接,各层保持严密紧凑保存最好、形制最复杂的黄肠题凑墓当推江苏高邮的西汉中晚期某代广灵王或王后墓。1号墓的题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35米,东西宽11.2米,高4米左右,前后两面设门,门外均用短题凑木封闭。共用857根题凑木,木上均涂一层黄色颜料。专家认为,题凑木上加涂黄色颜料,可能与楠木代替柏木有关。
根据以上黄肠题凑墓考古资料可知,汉代黄肠题凑葬制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是用于黄肠题凑的木料一般为柏树的中心部分即是剥去柏树的树皮以后的柏木椽,因其木色淡黄而得名188黄肠。
二是层层平铺、垒筑在椁四周,一般不用榫卯。
三是木头都是朝内向,即题姿四壁所垒筑的柏木都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柏木椽的端头,题凑的名称便是由这种特定的构筑方式衍生出来的。
四是黄肠题凑都发现在竖穴木椁墓之中,但题凑木的长、宽尺寸及垒层数并不一致。
五是黄肠题凑是一种身份、等级的象征,一般只有帝王和诸侯王及妻子才能用。
但汉代皇帝也往往把它作为种特别的恩赐,赏给死去的亲信、大臣使用,以示特别的优待和荣宠。如前面所说的汉代重臣霍光、董贤等人。六、单就黄肠题凑葬制而言,似乎也有上下等级和尊卑之分,其区分的标准似乎是以黄肠题凑木的用量多少、堆垒的层次高低以及所用棺的重数。霍光被汉宣帝赐梓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15具,皆如乘舆制度。可知黄肠题凑有等级之别,一如生前的乘舆制度。北京大葆台出土的广阳顷王刘建墓,五重棺木之外,是极其考究的木椁玄宫——黄肠题凑。汉代诸侯王按规定应使用一椁三棺,五重棺木系天子之制。可见,刘建的墓是按汉代皇帝制度修建的。
黄肠题凑墓是汉代厚葬之风的产物,汉代统治者厚葬上极其奢侈,表现在棺椁方面则是十分重视棺椁的制造。当时宫廷之内设专人管理棺椁制造,皇室成员、高官勋臣常得到皇帝赏赐的高级棺椁。这些棺椁都采自深山穷谷中的名贵木材楠木、柏木和梓木,装饰精致,制造考究,耗资巨大,劳民伤财。如北京大葆台黄肠题凑,黄心柏木多达15880根,耗费木材极多!
西汉黄肠题凑墓也是我国传统木椁蕴的发展,它标志着我国木构墓室制在西汉完全成熟。由于它的使用者都是皇帝、诸侯王及其妻子,还有皇帝特许的宠臣,所以需要化费大量的珍贵柏木、楠木和梓木,而且费时费工,虽然统治交阶级有政治特权和经济优势,但也已力不从心。这种厚葬葬制也受到社会有识之士和民众越来越多的批评。然而,作为种体现身份、等级的高级葬制,黄肠题凑仍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青睐。为了克服木材的不足,被迫采用用石头取代木材的办法,即用石头加工成黄肠题凑形木材,被称为黄肠石,用黄肠石垒成题凑,围绕墓室四周,构成所谓的黄肠题凑。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定县一东汉诸侯王墓中发现黄肠石4000多块,大部分凿成方形,长宽各1米左右,厚0.25米。黄肠石垒成题凑,围绕墓室的外侧,在砖室上面又平铺石块三层,用黄肠石建成一个封闭的空间,与江苏高邮题凑结构较相似。此外,河南孟津等地也出土了不少东汉黄肠石墓,这些黄肠石题凑墓基本上是属于帝王或贵族的,实际已失去了西汉木构黄肠题凑墓的本质,只不过是保留了一些西汉木构黄肠题凑墓的象征意义而已。随着东汉石室墓和砖室墓的兴起,真正的西汉黄肠题凑墓在流行一阵以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作为汉代丧葬制度的最高规格的黄肠题凑葬制,既是汉代最高统治者穷奢极徽的反映,也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和反映。在我国丧葬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扫描关注安息网微信
- 获取更新动态
- 最新优惠信息